哈佛最新房屋報告:全美房產吃緊,房價租金暴漲

根據哈佛大學聯合住房研究中心編制的年度《全球住房狀況》報告,對全美房產市場回顧及評估後,在今年哈佛大學第30屆會議上表示:現階段全美住房前景每況愈下,房源極度稀缺,房價越來越貴,可謂一房難求。

據房產網站Curbed報道:自2008年房地產市場蕭條以來,針對房屋的建設每年都在持續增長。但隨著實際建房情況的不佳,使得建築業的步伐正在放緩,其中的因素包括:建築材料及土地價格上漲、勞動力不足導致人員成本昂貴等。這些也將直接影響到市場上可供住房的減少以及住房情況的短缺惡化。

與此同時,隨著美國失業率的回落,美國人對購買房屋的渴望,更加導致市場上房源供不應求,這種現象在大城市尤為突出。

《全球住房狀況》報告羅列出美國房產市場現狀,以及如何造成美國住房市場可負擔問題。

1建設成本高+千禧群體多

美國在泡沫經濟前,住房狀態是供大於求,如今卻是住房短缺。住房建築每年都在增長,而增長卻呈現出放緩跡象。

根據NAR的數據顯示,今年3月,低於10萬美元價格的房屋和10萬-25萬美元價格的房屋銷量較上年同期下降8%-21%不等,而25萬-75萬美元價格的房屋銷售則上漲4%,可以看出低價位房產需求量越來越低,需求量下降必然導致低成本房源建設的減少。並且木材價格累計4%的暴漲,以及土地稀缺推動了土地價格的上漲,加之土地開發的繁文縟節,阻礙了建築密度增加,最終導致普通大小的房屋也成為百萬“豪宅”。

除了上述各方因素導致住房建設步伐緩慢以外,美國千禧一代進入適婚年齡,這意味著在美國,購房群體新增,千禧一代的住房剛需進一步增加了市場購房需求,買房問題趨於嚴峻。

2房屋擁有率有所回升

美國的房屋擁有率指的是居住人群中擁有該房屋而非租客的人群比例。該比例自2004年達到69%的峰值後便逐年下降,2016年底該比例為63.7%。截至2015年,美國100座大城市中,有52座城市租房人數占主導。

2017年,美國的房屋擁有率難得的出現轉機,這要得益於受到低利率的推動,並且政策為首次購房貸款提供了一個低首付、低利息、低費用和延遲支付的有利條件。從某種角度來看,2017年是美國房屋所有權旺盛的一年,約有110萬美國人成為房主,這是大衰退以來的最高水平。

3“嬰兒潮”的主導地位

與美國整體人口一樣,美國房主的平均年齡也呈上升趨勢,從1990年的50歲增加到2016年的56歲。通過調查顯示,65歲以上的老人是唯一2017年房屋擁有率(78.7%)比1987年(75.4%)更高的人口。

換言之,“嬰兒潮”房主(1946年初至1964年底出生的人)的老齡化對房產市場的整體發展趨勢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調查發現,88%的老年人希望隨著年齡的增長不願頻繁外出活動,並且擁有市內醫院、綠化公園、便民購物等便捷設施的區域,更適合老年人生活。這類人口的房屋售出量比過去減少,促成了現有住房銷售短缺,還令房屋市場承受更多的壓力,為千禧一代制造房屋庫存緊張。

4美國家庭愈加青睞租房

由於房屋的短缺和房價的看漲,美國家庭逐漸向租房方式轉變。2006年至2016年,美國租房家庭的數量大幅增加,從2006年的31.2%上升到2016年的36.6%。目前的租房比例超過了1986年和1988年的高點36.2%,接近1965年的37.0%。

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有72%的租客表示他們會選擇合適的時機購房,但在被問及租房的具體原因時,絕大多數租房者表示是經濟原因。

美國全國平均僅有45%的租戶表示,可以支付得起其所居住地區的中間價位的住房。而在房價昂貴的住房市場,只有10%的租客表示可以支付得起房貸。

5住房需求VS昂貴租金

2016年,近1/3的美國人和47%的租房者用收入的30%以上來支付住房,大約1100萬人為住房花費了一半的收入。其實在全美各個地區,都會產生這種壓力。幾乎所有人口,從城鄉到年輕人均是如此。

目前來看,租賃市場越來越迎合豪華公寓居民的需求,低收入租戶則掙紮求存,因為豪華建築有助於抵消土地和建築成本上漲的影響,平衡其之間的收支差異。

但根據住房需求報告顯示,2005年至2015年,極度低成本負擔、或生活條件不足、或過度擁擠的極低收入家庭,租戶數量從6個增加到830萬個;自30年前的第一份國家住房報告以來,全美極低收入家庭的數量達到1900萬。

綜合各方因素分析過後,全美房屋市場的極度“吃緊”的狀態也就不足為奇,沒有領導、資源或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美國房產市場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

文章来源自网络,来源难以查清。如有侵权请立即告知我们,将于24小时内删除。

更多美国生活资讯请扫描Sofia微信公众号,或咨询以下联系方式!